在鋼鐵等傳統制造業產業的去產能過程中,應綜合利用各種手段,關注經濟發展和人員安置等全部問題,為產業后續堅實發展鋪路奠基。應落實差別化的信貸政策,政府聯合金融行業,確保去產能過程中經濟平穩發展。企業明確去產能以實現產業升級的目標,斷臂求生,響應行政指令。
同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齊心協力,對相關企業進行獎補,妥善處理人員安置等相關問題;引導鼓勵企業尋求轉型升級,以綜合性的手段,達到去產能的現實目標,完成結構性調整,保證未來產業升級的可行性。
制造業是產能過剩的集中區域
傳統制造業屬于資源密集型行業,依靠資源的稀缺性取得行業相對優勢。但隨著技術的進步,替代性產品出現并以其更低廉的價格和可獲得性搶占傳統制造業的市場,使制造業相對競爭優勢衰減,行業利潤率下降。
在傳統制造業中,鋼鐵行業是產能過剩的代表。經歷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下的產能大規模擴張階段之后,需求不振的現狀給了鋼鐵行業沉重一擊,供需矛盾尖銳,行業盈利水平持續下降,產能過剩問題暴露。
2011年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內外需求疲軟,我國鋼材價格指數持續走低。2015年,我國粗鋼實際產能約12億噸,產能利用率不足70%。2015年鋼鐵行業由盈轉虧,全行業虧損,累計銷售利潤率-2.23%,同比下降2.86個百分點。2015年鋼鐵行業上市公司年報及業績預告顯示,在已公告業績的鋼鐵企業中4家虧損額在40億元以上。
短期供需結構的變化導致價格上漲
春節后,受宏觀經濟企穩尤其是房地產市場回暖的刺激,鋼鐵價格持續上揚。相比2015年低點,鋼鐵價格已經反彈近一倍。北京地區螺紋鋼價格上漲至近3000元/噸,比去年的1560元/噸上漲近一倍。武鋼等大型鋼鐵企業紛紛復產鎖定上半年訂單,沙鋼作為建筑鋼龍頭頻頻提價,4月下旬單旬漲幅超過500元/噸。
在經濟下行趨勢下,穩增長是首要目標,需求下降導致傳統制造業陷入產能過剩危機,短期供求改善導致價格的恢復性上漲不可持續。在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相繼出臺的大勢下,淘汰落后產能才是恢復企業盈利水平的正確出路。
傳統制造業去產能不得不依賴行政手段
去產能的手段有兩種:一種是市場化去產能,商品價格下降,企業盈利空間縮窄,市場自發引導企業去產能以維持盈利的價格水平;另一種是行政化去產能,通過制定明確政策,將產能控制在一定水平。
僅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鋼鐵行業產能易增難去。鋼鐵行業中國有企業占比較高,供給的價格彈性處于非對稱的狀態。價格下跌周期中,供給具有剛性;而在價格恢復周期中,供給彈性極強。在產品價格持續走低時,囿于反周期的擴張性政府項目存在、社會責任導致的生產剛性以及國有企業強大的再融資能力,使市場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勝劣汰的效應。但在產品價格上升周期,企業的逐利性開始顯現,民營企業融資能力恢復從而出現復產能力。
在價格下降周期,企業去產能動力不足。一方面,市場集中度低,企業為保住市場份額,無法達成去產能的共識,只要價格在現金成本之上,企業就有增產的動力;另一方面,國有企業承擔巨大的社會責任,驟然去產能后會在短期內引發下崗工人激增等,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但在價格恢復周期,一旦鋼鐵企業利潤恢復,企業就有提高開工率的訴求。同時,前期關停的高爐出現復產,在對鋼價的樂觀預期之下,部分鋼鐵企業開始囤貨。隨著產能利用率的提高和高爐復產的現象增多,供需結構開始出現變化。然而,在需求沒有出現爆發式增長的背景下,鋼鐵價格難以維持在當前水平。
因此,傳統制造行業的去產能不得不依賴行政手段完善并促進產業的出清和重組,從供給端化解產能過剩問題,需要多部門出臺配套措施共同推動。
產能過剩,去產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傳統制造業企業通常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是保證地方財政收入和就業水平的關鍵因素。在淘汰落后產能的主基調下,促使部分企業退出市場或者資源整合重組,都會伴隨產生一系列事關民生的社會問題。
鋼鐵行業是傳統制造業的代表,屬資源密集型行業,在鋼鐵開發的基礎上,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條和龐大的企業規模,通常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運用行政化手段推動煤鋼行業進入產業發展周期的新階段,短期內會對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和就業拉動帶來消極影響。
而對于短期經濟指標的追求,激勵著地方政府支持鋼鐵行業擴大投資,與去產能的經濟大潮相背離,降低行政化去產能手段的實際執行力,使去產能操作起來面對更多的阻力。
另外,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就業是重中之重,是必須關注的民生問題。
信貸政策是重要的配套措施。去產能必然伴隨著企業規模的縮小、營業收入的降低,以市場化的角度來看會影響企業的再融資能力。如果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配套規則沒有及時更新配合,新形勢下舊的信貸政策將增大去產能的機會成本。
配套措施是去產能的關鍵
國務院關于鋼鐵和煤炭兩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兩個文件印發以來,財政部、人社部、國土部等部門制定了八個專項配套政策文件,目前已經印發四個,未來還會有財政、環保、稅務、質檢等另外四個方面的配套文件出臺。財政方面,未來兩年1000億元中央工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是受關注的領域。
從微觀調研情況來看,各地在切實落實去產能政策,但從執行層面來看可能會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價格恢復導致的復產激勵,去產能不徹底導致隨時有反彈壓力;二是上報的去產能目標或與實際落地情況存在偏差,事實上上報目標與爭取專項支持資金有關,是否具體落實還要等待配套措施的落地情況。
政策的實施應該更加徹底、堅決,三個問題是關鍵:第一,去掉的產能使其失去復產可能性;第二,差別化信貸政策保障優質產能健康存續;第三,解決好人員安置問題。
去產能的對象方面,以效率為標準,不以公司屬性一刀切。整體來看,目前的信貸政策對國有企業相對寬容,對民營企業比較苛刻,導致民營企業在再融資方面處于劣勢地位,一些經營效率尚可的民營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而無法持續生產,但部分生產效率低的國有企業由于再融資能力強,依然占用大量的社會資源。以市場化的原則去產能,應以效率作為衡量標準,不要讓落后產能占用社會資源。
信貸政策方面,應多渠道并舉。當前由于債券市場違約事件多發,債券投資人風險偏好降低,導致過剩行業通過直接融資市場融資難度加大,4月有約60期債券取消或推遲發行,涉及金額近600億元,其中多數為過剩行業。由于這些行業自身現金流創造能力差,償債嚴重依賴借新還舊,在這種背景下,通過銀行信貸補充直接融資顯得非常重要。一旦企業發生階段性違約,將導致其徹底失去在債券市場融資的能力,甚至影響到該地區其他企業的再融資能力,信用風險將可能演變為系統性風險。
人員安置方面,應根據地區特點差異化處理。鋼鐵、煤炭行業的大型國有企業人員負擔重,許多企業的員工人數在10萬人以上,如果不妥善解決,將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對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的地區,可以吸收就業的新興行業較少,內部轉崗困難,需要依賴更多的財政支持實現人員的分流。對于產業結構較為多元的地區,盡量通過轉崗培訓,實現人員分流,重點發展第三產業,支持教育、醫療等行業發展。
總之,在鋼鐵等傳統制造業產業去產能的過程中,應綜合利用各種手段,關注經濟發展和人員安置等全部問題,為產業后續堅實發展鋪路奠基。應落實差別化的信貸政策,政府聯合金融行業,確保去產能過程中經濟平穩發展。企業明確去產能以實現產業升級的目標,斷臂求生,響應行政指令。同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齊心協力,對相關企業進行獎補,妥善處理人員安置等相關問題,引導鼓勵企業尋求轉型升級,以綜合性的手段,達到去產能的現實目標,完成結構性調整,保證未來產業升級的可行性。